送焦山淇上人见广佑
释智朋〔宋代〕
云团广佑尽愁城,未必心肝铁打成。
话着石公山下事,定如猿叫第三声。
注释
焦山:在江苏镇江东北,屹立江中,与金山相对。相传汉末处士焦先隐居此山,因而得名。
释:shì,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。是佛陀的姓氏;自东晋以后,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,对外人而言称释氏。如:释老(指释伽牟尼与
老子。即佛家与道家。也叫“释道”)
淇上人:籍贯为淇上之人。
愁城:使愁苦消尽。愁城,喻愁苦难消的心境。
定如句:《乐府诗集》中南朝梁·简文帝渔歌《巴东三峡歌二首》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“巴东三峡猿鸣悲,猿鸣三声泪沾衣。”
简析
《焦山淇上人见广佑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首句写出压抑的环境;次句则反问,强调即使内心坚强如铁,也难以承受如此重压;后两句转至具体情境,先提及石公山下发生的某事,再用猿的悲鸣比喻,形象地传达出若谈及此诗,必能催动他的心肠。整首诗以云团笼罩的愁城为背景,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关怀。
创作背景
焦山的淇上人要去见广佑和尚,高僧智朋写此诗送他上路。广佑虽心境不好,但绝非铁石心肠,如果给他谈起石公山下事,定能感动他。
释智朋
释智朋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,俗姓黄。居衡州华药寺,建康清凉寺。高宗绍兴七年(一一三七)住婺州天宁寺(《罗湖野录》卷四),后退居明州瑞岩。为青原下十三世,宝峰照禅师法嗣。事见《五灯会元》卷一四。 265篇诗文 2条名句
水调歌头·送杨民瞻
辛弃疾〔宋代〕
日月如磨蚁,万事且浮休。君看檐外江水,滚滚自东流。风雨瓢泉夜半,花草雪楼春到,老子已菟裘。岁晚问无恙,归计橘千头。
梦连环,歌弹铗,赋登楼。黄鸡白酒,君去村社一番秋。长剑倚天谁问,夷甫诸人堪笑,西北有神州。此事君自了,千古一扁舟。
示长安君
王安石〔宋代〕
少年离别意非轻,老去相逢亦怆情。
草草杯盘共笑语,昏昏灯火话平生。
自怜湖海三年隔,又作尘沙万里行。
欲问后期何日是,寄书应见雁南征。
江神子·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
苏轼〔宋代〕
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,亦知使君之念我也,作《江神子》以寄之。
黄昏犹是雨纤纤。晓开帘,欲平檐。江阔天低、无处认青帘。孤坐冻吟谁伴我?揩病目,捻衰髯。
使君留客醉厌厌。水晶盐,为谁甜?手把梅花、东望忆陶潜。雪似故人人似雪,虽可爱,有人嫌。